诗句“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作者是谁?
4c0高三网
诗句“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作者是林则徐,这句话出自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 全文: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4c0高三网
4c0高三网
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出处
“苟利国家死活以”出自清代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及赏析。4c0高三网
苟利国家死活以的原文
其一4c0高三网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肚量处处开。4c0高三网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4c0高三网
风涛回首回头回忆转头回想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4c0高三网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4c0高三网
其二4c0高三网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4c0高三网
苟利国家死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4c0高三网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4c0高三网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牺牲老头皮。4c0高三网
苟利国家死活以全诗赏析
其一4c0高三网
诗人因抗英禁烟被贬,远戍伊犁,心中自有一股不服之气。但临行与家人拜别,深恐家人担忧,又需笑言相劝,故开首二句强作欢颜。然而这也的确表示出诗人肚量坦荡,四海为家的壮志豪情。诗人自负抗英禁烟有功无罪,历史自会做出公正结论,面对贬谪问心无愧。“时事”二句便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人不可生而知之,要想办成一件事,总要经过屡次一再和挫折,包含失足误。这也是对家人子女的教导。“风涛”一联以藐视口吻作弄英帝国主义国中无人,色厉内荏;而本人正好借远戍之机游遍全国,体会情况,寻求抗击加害者的体式格局,胸怀宽敞豁达,气焰豪迈。末二句针对朝中投诚派幸多灾乐祸,说本人永无还乡之日的谰言。暗示本人必定会安然返回田园,返回首回头回忆转头回想都,再与加害者一决雌雄。“儿童轻薄语”五字生动刻划了那些卖国小人的拙劣行径,暗示出作者对他们的无比蔑视和嘲笑。全诗虽有眷恋田园之意,却毫无小儿女悲戚之态,雄健豪劲,不掉平易近族英雄素质。4c0高三网
其二4c0高三网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实力为国担负重任,早已感应疲困。假如继续下往,再而衰,三而竭,不管本人衰弱的体质照旧平庸的才华必然没法支撑。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能干”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4c0高三网
颔联若用今世措辞剖明,即“只要有益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往做;哪能因为害怕多灾祸而躲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维精华之地址,它暗示了林则徐刚毅刚强不阿的高尚道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死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更始军赋制度遭到他人讪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4c0高三网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躲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还乡或流放悠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通例,大臣不管遭到什么惩罚,只要不曾杀头,都得伸谢皇恩浩荡。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阿谁忠心耿耿而无故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奴才说的话一样:“让我往放猪,那也是您的膏泽。”接下来是说:“到边境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筋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正好”、“正好”。也就是说:“您这样措置一个罪臣再适合可是了。”4c0高三网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酒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天捉将官里往,这回牺牲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暗示不愿进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诙谐地说:“我跟老伴恶作剧,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意在言外,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暗示:“我也伺候够您了,照旧让我安安生生当老庶平易近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4c0高三网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术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死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死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虚词义剖明思维内收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4c0高三网
根据《左传》的记载,"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出自于...
子产: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出自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之口。 子产,是郑国的大夫,他在执政期间,贯彻以宽为主、宽猛相济的治国方针,深得民心,他死时,郑国人民悲痛至极,都说:“子产离开了我们,叫我们去依靠谁呢?”孔子也更多...4c0高三网
标签:
苟利国家生死以 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