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6
-
二本分数线2025多少分录取 2025年古筝特长生高考文化多少分
2025-05-16
-
陕西财经大学是211还是985 西安财经学院是985还是211
2025-05-16
-
2025-05-16
-
2025-05-16
大学排名更新时间:2024-02-04 04:39:44作者:高三网关注度:
2025-05-16
二本分数线2025多少分录取 2025年古筝特长生高考文化多少分
2025-05-16
陕西财经大学是211还是985 西安财经学院是985还是211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
郭守敬主持修订了什么书目录
郭守敬主持修订的授时历
1. 修订内容概述
郭守敬主持修订的授时历,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历法著作。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历法计算、天文观测和仪器制造等方面,旨在提高历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在修订过程中,郭守敬采用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巧,使得历法更加精确和可靠。
2. 修订目标与原则
郭守敬修订授时历的目标是提高历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以满足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修订过程中,他遵循了科学性、实用性和精确性的原则,确保修订后的历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3. 修订过程与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郭守敬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巧。他收集了大量天文学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同时,他还进行了大量的天文观测,以验证和完善历法。在修订过程中,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以确保历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修订结果与影响
经过艰苦的努力,郭守敬成功地完成了授时历的修订工作。修订后的历法更加准确和实用,对于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郭守敬的修订工作也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5. 结论与展望
郭守敬主持修订的授时历,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成果。他的工作不仅提高了历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也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望在历法研究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果和突破。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郭守敬的科学精神,不断推动中国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郭守敬与《授时历》
元朝统一中国以前,中国所用的历法是《大明历》。
这部使用了七百多年的历法误差很大。
元朝皇帝忽必烈决定修改历法,派大科学家郭守敬主持这项工作。
郭守敬认为:历法要精确必须经过实地测验,而要进行测验必须有精密的仪表。
因此,他自己动手改造和创制了许多天文仪器。
元代以前,用来测量日月等恒星和行星位置的仪器是浑仪,但它结构复杂,转动不灵活。
郭守敬根据自己的观测经验,把浑仪改装成两个简单的装置,叫作“简仪”。
简仪很精密,不但使用方便,观测结果也比浑仪准确得多。
郭守敬还研制了仰仪,用来观测太阳的位置和月食。
他还改革了圭表,创制了景符等仪器。
景符与圭表结合使用,可以观测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行变化。
有了先进的仪器后,郭守敬向忽必烈提出要在大都(北京)建一座新的司天台(天文台),又建议在全国分期分批设立观星台,开展实测。
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在全国设立二十七个测影点,派出十四个历官。
郭守敬亲自经广州到最南边的南海进行测量。
新的司天台在大都修好后,郭守敬把各种最新式的天文仪器安放在上面,日夜进行天体观测。
郭守敬等人经过辛勤的工作,计算出一年为365.2425日,这个数字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差26秒。
根据这一数据,郭守敬终于完成了新历法的编制工作。
新历法被命名为《授时历》,意思是要告诉老百姓日月时光,不要错过了农时。
授时历
--------------------------------------------------------------------------------
郭守敬是邢州人。
在祖父的影响下,对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
忽必烈统一北方以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决定整治水利,征求这方面的人材。
张文谦把郭守敬推荐给忽必烈,郭守敬对北方水利情况十分熟悉,当时就提出六条整治水利的措施。
忽必烈听了十分满意,就派郭守敬担任提举各路河渠的职务,经办河道水利的事。
元世祖灭南宋以后,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
农业生产要利用历法。
元世祖决定统一制订一个新历法。
他下令成立了一个编订历法的机构,名叫太史局。
负责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学王恂。
郭守敬因为精通天文、历法,也被朝廷从水利部门调到太史局,和王恂一起主办改历工作。
修订历法工作一开始,郭守敬就提出设计一套新的仪器。
他觉得原来的浑天仪结构复杂,使用不方便,还创制了一种结构比较简单、刻度精密的简仪。
他制作的仪器,精巧和准确程度都比旧的仪器高得多。
有了好的仪器,还要进行精确的实地观测。
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向元世祖报告的时候,提出在太史院里建造一座新的司天台,同时在全国范围进行大规模的天文测量的打算。
经过王恂、郭守敬等一起研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7个测点。
最北的测点是铁勒(在今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测点在南海(在今西沙群岛上),选派了14个监候官员分别到各地进行观测。
郭守敬也亲自带人到几个重要的观测点去观测。
各地的观测点把得到的数据全部汇总到太史局。
郭守敬根据大量数据,花了两年的时间,编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叫《授时历》。
这种新历法,比旧历法精确得多。
它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相差26秒。
这部历法同现在通行的格里历(即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
但是郭守敬的《授时历》比欧洲人确立公历的时间要早302年。
郭守敬(1231-1316),中国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
一生发明很多,最主要的是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
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
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
郭守敬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出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
为了编历,他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
郭守敬为修历而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高表、候极仪、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史书记载称13种,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
一项是黄道和赤道的交角的测定。
赤道是指天球的赤道。
地球悬空在天球之内,设想地球赤道面向周围伸展出去,和天球边缘相割,割成一个大圆圈,这圆圈就是天球赤道。
黄道就是地球绕太阳作公转的轨道平面延伸出去,和天球相交所得的大圆。
天球上黄道和赤道的交角。
就是地球赤道面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这是一个天文学基本常数。
这个数值从汉朝以来一直认定是24°,1000多年来始终没有人怀疑过。
实际上这个交角年年在不断缩减,只是每年缩减的数值很小,只有半秒,短期间不觉得。
可是变化虽小,积累了1000多年也就会显出影响来的。
黄、赤道交角数值的精确与否,对其他计算结果的准确与否很有关系。
因此,郭守敬首先对这沿用了千年的数据进行检查。
果然,经他实际测定,当时的黄、赤道交角只有23°90′。
这个是用古代角度制算出的数目。
古代把整个圆周分成1365度,1度分作100分,用这样的记法来记这个角度就是23°90′。
换成现代通用的360°制,那就是23°33′23″.3。
根据现代天文学理论推算,当时的这个交角实际应该是23°31′58″.0。
郭守敬测量的角度实际还有1′25″.3的误差。
不过这样的观测,在郭守敬当年的时代来讲,那已是难能可贵的了。
另一项观测就是二十八宿距度的测定。
我国古规代在测量二十八宿各个星座的距离时,常在各宿中指定某处星为标志,这个星称为“距星”。
因为要用距星作标志,所以距星本身的位置一定要定得很精确。
从这一宿距星到下一宿距星之间的相距度数叫“距度”。
这距度可以决定这两个距星之间的相对位置。
二十八宿的距度,从汉朝到北宋,一共进行过五次测定。
它们的精确度是逐次提高的。
最后的次在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进行的观测中,这二十八个距度数值的误差平均为0°.15,也就是9′。
到郭守敬时,经他测定的数据,误差数值的平均只有4′.5,比崇宁年间的那一次降低了一半。
这也是一个很难得的成绩。
标签: